|
挪威电影简史
挪威电影的历史记录了各个不同文化时期的一代又一代电影制作者、演员和幕后工作者在其艺术领域里辛勤耕耘的故事。一连串仅以一部电影而闻名的导演名单间接地说明了创作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虽然财政支持一直不十分稳定,但挪威电影仍然产生了辉煌的艺术和坚强的个人领导时期。挪威为其民族电影遗产而颇感自豪。挪威的民族电影工业从多方面反映了挪威社会的发展。
瑞典和丹麦在为国际观众制作大型故事片方面获得较早的成功。与瑞典和丹麦相比,挪威的电影事业起步较晚。人们对挪威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知之甚少,影片本身已经遗失,现有的背景资料也含混不清。这部由雨果•赫尔曼森(Hugo Hermansen)1906年或1908年拍摄的影片名为《渔民的危险生涯》(Fiskerlivets farer)或《海上一幕》(Et drama paa havet)。挪威的第二部电影直到1911年才出现。哈夫丹•诺贝尔•罗埃德(Halfdan Nobel Roede)拍摄的《贫困的诅咒》(Fattigdommens forbandelse)被许多专家认为是挪威的第一部故事片。罗埃德的作品深受当时丹麦色情情节剧的影响,缺乏挪威社会基础。挪威人直至1920年才开始能够经常享受由专业人员制作的电影。挪威电影生产的性质在那一年发生了变化。拉斯穆斯•布雷斯坦(Rasmus Breistein)拍摄的《吉普赛女郎安妮》(Fante-Anne)现在被认为是挪威民族电影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影片。早期的挪威电影多数以无所籍名的大城市为背景,而从这时起,电影导演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挪威的大自然和愉快的乡村户外生活方面。20世纪30年代可以被恰当地称之为挪威电影的黄金时代。挪威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挪威文学巨擘亨利克•易卜生和比昂斯特恩•比昂松的孙辈坦克雷德•易卜生拍摄的《伟大的名字》(Den store barnedåpen ,1931)。战前是挪威电影工业日益增长、倍受欢迎的时期。电影制作人将文学名著纷纷搬上银幕,而所聘用的专业戏剧演员则将作品表现得栩栩如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期间,挪威的电影生产和在电影院上映的影片均受到德国人的检查。尽管如此,观众还是蜂拥到影院观赏通过检查的北欧娱乐影片。虽然看似荒唐,然而挪威国家电影局便成立于这一时期,使得挪威第一次有了全国统一的电影政策。老导演赖夫•辛丁(Leif Sinding)担任了电影局的主任。电影局在战争结束时聚敛的资金超过1000万挪威克朗(约125万欧元)。
战后时期自然成为挪威电影的转折点,新一代电影制作人开始崭露头角。挪威第一位女导演爱迪丝•卡尔玛(Edith Carlmar)在1949至1959年之间拍摄了10部故事片。她的作品受到评论家的好评,经常引起公众讨论,并具有不同凡响的票房号召力。这些影片如今已经成为经典之作。卡尔玛在最后一部影片 《任性的女孩》(Ung flukt ,1959)中首次启用丽芙•乌尔曼(Liv Ullmann)作主演。乌尔曼是挪威最著名的女演员和电影导演,她2000年拍摄的影片《失信》(Troløs)获得当年嘎纳电影节提名。阿尔纳•斯库恩(Arne Skouen)与卡尔玛同年开始导演生涯,共拍摄了17部故事片。挪威一些最成功的电影就是他的作品,例如拍摄于1957年、获奥斯卡奖提名的《猫有九命》(Ni liv)。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挪威历史上最杰出的电影。斯库恩的电影在世界各地举办的电影节和其他电影活动上仍然是炙手可热的作品。
挪威战后电影界的突出人物至少还有两位。1948年,家具制造商伊佛•卡普里诺(Ivo Caprino)开始在他的起居室中试验制作木偶电影,并迅速成为挪威的动画片大王。利用木偶拍摄电影的独特手法为卡普里诺利赢得了国际声誉。他的《品契克利夫大奖》(Flåklypa Grand Prix ,1975)所获得的票房成就至今无人企及。图尔•海耶达尔(Thor Heyerdahl)则代表了截然不同的风格。他在1947年乘坐纸莎草筏横渡太平洋期间拍摄的《孔•替基号》获得1952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仍然是挪威唯一获奥斯卡奖的电影。纪录片,尤其是与战争或探险考察主题有关的纪录片,在战后早期大受欢迎。50年代是纪录片生产和观众人数的全盛期。然而,电视在60年代取代了纪录片的地位,成为播放时事新闻和介绍自然风光的主要媒体。记录片最近在挪威再次开始流行。克努特•埃里克•简森(Knut Erik Jensen) 2001年拍摄的《冷静与疯狂》(Heftig og begeistret)和伊文•贝内斯塔(Benestad)2002年拍摄的《老爸全传》(Alt om min far)分别获得一些不同的国际奖项。
挪威在60年代出现了一批受欧洲大陆现代主义潮流影响的新型电影制作者。法国新浪潮风格的挪威电影版本包括埃里克•勒琛(Erik Løchen’s)和保尔•勒克伯格(Pål Løkkeberg)拍摄的《生命》(Liv ,1967)和《出路》(Exit ,1970)。虽然如此,挪威影院的观众席仍需要挪威的喜剧片和外国大片才能填满。居民家庭总体上仍倾向于观看电视。在那之后,随着70年代青年运动的蓬勃兴起,挪威电影进入了最为反叛的社会现实主义时期。政治而非艺术成为了电影的目的。奥德瓦•布尔•图胡斯(Oddvar Bull Tuhus)拍摄的《罢工》(“Strike!”,1974)和瓦姆(Wam)和威纳勒德(Vennerød)拍摄的《沉默的多数》(Det tause flertall ,1977)以及其它几部进步纪录片的影片名称便可以证明这一点。女电影工作者纷纷走出厨房,开始表现女性题材。她们拍摄了一些能够吸引成年观众、言辞尖刻的有关童年与青春期的故事片(详见“儿童电影”章节)。安雅•布赖恩(Anja Breien)是一位令人难忘的女导演。她分别拍摄于1975、1985和1996年的《身为人妻》(Hustru III)三部曲获得巨大成功。影片记录了三位妇女在30年中的生活经历。
挪威电影于80年代初进入衰退期。观众对灰暗的社会现实主义已经感到厌倦,但是不知道这应该怨谁。电影制作者在这个阶段开始从美国寻找灵感,采用更抓人的叙事手法并取得一定的成功。乌拉•索卢姆(Ola Solum)拍摄的《猎户星座》(Orions belte 1985)和尼尔斯•高普(Nils Gaup)拍摄的《开路先锋》(Veiviseren ,1987)赢得了大量观众并使他们在国际上名声鹊起。《开路先锋》198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马丁•阿斯普豪格的《点滴时间》(En håndfull tid, 1989)、乌拉•索卢姆的《流浪者》(Landstrykere,1989)、贝利特•内什姆Berit Nesheim的《蓝天之上》(Høyere enn himmelen ,1993)、克努特•埃里克•简森(Knut Erik Jensen)的《北极星》(Stella Polaris ,1993)、埃里克•古斯塔夫松的《电报员》(Telegrafisten, 1993)、尤妮•斯特罗美(Unni Straume)的《梦幻游戏》(Drømspel ,1994)、爱娃•伊萨克森(Eva Isaksen)的《鹳的愤怒目光》(Over stork og stein ,1994)、马利乌斯•霍尔斯特的《祈祷死亡》(Ti kniver i hjertet,1994 )和本特•哈默的《卵》(Eggs,1995 )使挪威电影观众人数在80、9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新一代导演的创作方向开始发生转变。
导演汉斯•佩特•莫兰(Hans Petter Moland )1996年在纽约出品的《凯尔文零号》(Kjærlighetens kjøtere)书写了挪威电影史上的新篇章。贝利特•内什姆的《另类星期天》(1996)于1997年2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保尔•斯雷陶纳(Pål Sletaune)执导的《垃圾邮件》(Budbringeren)在嘎纳电影节评论家影展周举行了首映式并获得该项目的主要大奖。该影片已在世界各地上映并赢得了一些其他奖项。同年,埃里克•斯柯比约格(Erik Skjoldbjærg)的《失眠》(Insomnia)在嘎纳参加了同一个活动并引起国际关注。2001年,佩特•内斯(Peter Næss)的《艾灵》(Elling)获得人们熟悉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哈拉尔•兹瓦特(Harald Zwart)的《麦库尔家的一夜》(One Night at McCool’s ,2001)证明,挪威人的身份并非是在好莱坞出人头地的障碍。
挪威的电影短片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屡获成功。在2003年嘎纳电影节评论家影展周上获胜的短片是艾温德•图洛斯(Eivind Tolås)的《爱情法则》(Love is the Law)。在同期嘎纳电影节的电视双周展上,本特•哈默(Bent Hamer)献映的长故事片《厨房故事》(Kitchen Stories ,2003)获得广泛好评。该片赢得欧洲发行奖和引起全球性购片兴趣。
挪威2003年电影发行数量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到目前为止, 2004年看来也将是挪威电影前景光明的一年。新一波电影制作者和表演天才已经踏上了发挥影响的征程。
挪威电影机构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