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12-24 19: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美丽岛事件”的吊诡
“美丽岛事件”的第一个吊诡之处,在于新、老当权者对付异己力量的手段变化。“美丽岛事件”发生后,林义雄、张俊宏、姚嘉文、吕秀莲等人被逮捕,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残酷折磨。连为该事件辩护的陈水扁、苏贞昌、张俊雄等历史,都受到过生命威胁。23年后,这些当年的受刑人和受迫害者,现在都成了政坛新贵,高高盘踞于“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等公职机构。而当年担任国民党当局“新闻局长”(也即发言人)、多次发表“万言书”批判“美丽岛事件”的宋楚瑜,在失去了呼风唤雨的能耐后,常常被现在台湾当局的各类代言人所抨击、批判;当年不可一世的国民党,现在已沦落为掉了牙齿的老虎,时时被昔日的阶下囚所打压,不但其党员被分化、招降,连其党产也不断被剥夺。新政府“痛打落水狗”动作表明,在打压、报复异己力量方面,新政府与旧政府并没有本质的曲别。寄望通过政党轮替来改善台湾政治的人们,从此可以死心了。
“美丽岛事件”的第二个吊诡之处,在于事件内外的人物政治身份的戏剧性变化。当年国民党政府及宋楚瑜把参与事件的人定性为“共匪同路人”、“暴徒”、“阴谋分子”;23年后,陈水扁当局却把支持农渔民上街、支持“三通”、支持产业西进的国民党、亲民党(其主席恰好是宋楚瑜)指斥为“共党同路人”、“第五纵队”。政治身份的戏剧性变化,不仅使人联想到,所谓的“共党”、“共匪”,不过是新旧政客们的可以随心所欲加以使用的标签罢了。“‘共党’是矛,是盾。敌人进攻时,是盾;攻击敌人时,是矛”。现在看来,这句话的真谛仍在。
“美丽岛事件”的第三个吊诡之处,在于事件政治诉求的选择性变化。《美丽岛》杂志当时的两大诉求,首先是“自由、民主”,其次才是“台独”。但23年后所有官方的纪念活动中,凸显出来的却只有“台独”及强烈主张“台独”的人士;那些主张“民主、自由”而不赞同“台独”的人士(也是受刑时间最长的人士)施明德、许信良等人,已经同他们的政治诉求一样,被昔日的战友、今日的当权者抛置于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了。新政府有选择性地控制舆论导向的手段,原来与旧政府操纵民意的手段完全相同。
“美丽岛事件”的第四个吊诡之处,在于政治人物之语言与行为的奇妙变化。当年为“美丽岛”事件提供辩护,坚决主张“新闻自由”“舆论自由”的陈水扁,23年后却对台湾媒体提起诉讼,创下了世界上“总统”诉讼媒体的先例。“我虽明知台独活动是违法的,却在海外参加台独活动,回国后又从事台独活动,于今思之,甚感懊悔,盼政府体谅愚情……”对照吕秀莲近年的“台独”活动,她的这份悔过书时刻在提醒着你:如果你把台湾政治人物的语言当成他们内心的写照和行动的指南,那你就是不折不扣的傻瓜。
“美丽岛事件”的第五个吊诡之处,在于新旧政府处理族群、省籍问题的态度。事件发生后,原国民党政府长期把美丽岛事件定性为禁忌话题,没有人敢于讨论、研究,台湾的族群、省籍矛盾被强行压下。23年后,新政府公布事件的秘密档案,大肆“纪念‘美丽岛事件’”,企图美化、彰显自己在事件中的“勇气”与“作为”,完全不考虑在自己脸上贴金的同时,是否会造成多少新的族群与省籍冲突,是否是在挑动台湾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新政府拿历史事件“说事”,借以打击再野党、维护政治统治的手段,与当年国民党维持统治所用的高压手段相比,其实并没有好到哪里。
陈水扁在2月27日“总统电子报”上,展出自己在为“美丽岛事件”辩护时的一张照片,并在照片下面,题注了“心情笔记”:“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事件对台湾历史的影响,会那么深远;也没想到,照片中的那些人,生命会出现那么大的转变,包括阿扁自己在内。”
诚然,“美丽岛事件”对台岛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正如以上分析所示,新、旧政府的政治文化其实完全相同,台湾政治的本质其实没有变,连一丁点都没有变。先贤们所揭橥的民主、自由、包容、团结的政治文化,仍是需要台湾民众为之奋斗的长期目标。(赵会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