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一九九六年四月,基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在巴黎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我没有读报习惯。基斯洛夫斯基逝讯发布两天后,友人小林特地打电话告诉我。小林知道我敬爱基斯洛夫斯基,称他是“用电影语言思考的大思想家”,自以为对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有真切的理解。听到基斯洛夫斯基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在思想世界理失去了一位不可失去的生活同伴,心里觉得好孤单。对一位同时代思想家的去世感到悲伤,在我是头一次。
一九九一年,瑞士德语电视台介绍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每周一片,播放了《盲目的机遇》(Blind Chance,德译片名“极有可能的偶然事件”)、《永无休止》(No End)和《十戒》(Decalogue)。每一部作品都让我深受触动。那时,基斯洛夫斯基的新作《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台译名“双面薇若妮卡”,港译“两生花”)在影院上映,我赶首场观看。从此,我认定基斯洛夫斯基是我最喜欢的当代电影艺术家。
《蓝、白、红》三部曲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天鹅之歌。制作三部曲时,基斯洛夫斯基回忆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这部读来不时让人感动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的回忆,谈到好多生活伦理问题。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的艺术家历来就不多,如今更少,多的是肥皂泡的煽情。基斯洛夫斯基很幽默、也很智慧。这些都算不上什么,难得所是,他令人产生莫名的感动。
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带有各种寓意的色调:冷漠的黄色调、纯情的红色调、沉静的蓝色调。这些都还是作品中的形式色调。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还有一种资料性的色调――作品中的思想带有的神秘主义的、悠悠怆情般的深紫色,正是这种只能用灵魂感觉的色调触碰到我生命和思想的敏感部位。
小林问过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去世几个月来,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他的去世令我感到思想的在世孤单。
现代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字化的世界,有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两界:形而下的文字世界是商品流通性的资讯、技术、买卖文字,形而上的文字世界是个体在性的感觉文字。思想叙事是形而上的文字世界的主要表达形式。如今,叙事作家越来越多,以小说为主的文学刊物数也数不过来,电影叙事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形而上世界。
据说,叙事作家的本领全在于对生活感觉的敏感,能够感受黄昏的恐惧、清晨的厌倦……。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说或想说,而且,有独特感受力的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在切身地感受生活,感受属于自己的黄昏和清晨的颜色,只是程度和广度不同而已。为什么不是每个人 都是叙事家?对生活的敏感只是成为叙事家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生活的敏感浸透到生活的隐喻中,往往让人失去言语的表达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对生活的隐喻世界有所感的人并不少,而叙事自己却不多。讲故事需要一种运用语言表达对生活中的微妙音色的感受、突破生活的表征言语织体的能力。生活在言语中,人人都在言语中生活。叙事家是那种能够反向运用语言、进入形而上的文字世界的人。
人人都在生活。但生活有看得见的一面――生活的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有看不见的一面――生活的隐喻层面中轻微的音色。叙事家大致有三种:只能感受生活的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大众化地运用语言的,是流俗的叙事作家,他们绝不缺乏讲故事的才能;能够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受生活、运用个体化的语言的思想表达出来的人,是叙事思想家――基斯洛夫斯基就是这样的叙事思想家,他用感觉思想、或者说用身体带着艰苦思索的感受力,像一线恻隐的阳光,穿透潮湿迷蒙的迷雾,极富感性的语言带有只属于他自己的紫色的在体裂伤。
这就是基斯洛夫斯基特别令我喜爱的原因吗?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感受力强、不乏语言突破能力、也不乏思想的叙事家并非基斯洛夫斯基一人。为什么他的早逝特别让我伤心?
人民事业中极有可能的偶然
基斯洛夫斯基1941年出生在华沙,与我们这个大时代的作家、艺术家一样,由共产党文化制度的乳汁哺育长大。上中学时,基斯洛夫斯基撞上“波兰十月”革命和匈牙利事件,以后当兵,做工,后考入三十年代当时的先锋艺术家创立的克拉科夫Lodze电影学院修导演课程。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眼睛一开始就关注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个人在道德上的艰难处境,毕业后拍了十余年记录片,捕捉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个人如何在生活中克尽其责地扮演自己”。后来,基斯洛夫斯基觉得,“记录片先天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会把门关上”。
于是,基斯洛夫斯基开始编故事。
在基斯洛夫斯基的眼睛看来,人们在日常时候中每天碰到的为社会主义事业而活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真实,而只是社会主义生活的表征语境。革命政党用一种历史主义的对生活和世界的意义解释虚构出一个语词性的全民事业,并通过国家的行政统治把它变成生活秩序的日常结构。这个语词性的全民事业具有道义律令:有一个终极美好的社会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