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3-7 07: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奈良美智@上海双年展寻找赞助商
展览构架
2006上海双年展将以“超设计”为主题概念,从中发展出以下三个学术议题,形成双年展的整体学术构架:
一、设计与想象:
设计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停留于功能性对象,在现代艺术的谱系中,从曼• 雷和杜尚开始,经过波普艺术的发展,时至今日,艺术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一系列观念性设计的实践,思考当代设计中功能性的抽离。从这个视角出发,近一个世纪以来,艺术家们不断以全新的视野来解构和重构设计对象。
设计通常被视为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而实用性往往被认为扼制了想象。然而,设计中的想象正是在功能性的地平线上展开的,这种有限的想象、这种有条件的自由,其成就并非是克服功能性,而恰恰在于它对于实用性功能的满足。在设计中,创造力、想象力是以功能性为基础和条件的。这种对创造力、想象力的独特界定,这种“有限的想象”、“有条件的自由”,对于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与意义重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日常生活实践: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艺术与日常生活实践区分开来,把艺术看作是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个特殊领域,一个崇高的意义客体。事实上,日常生活不但为艺术想象提供了经验和土壤,而且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催化剂,更加重要的,它还是当代艺术的舞台和战场。对生活的设计是艺术的日常生活实践。它符合设计的本意,也承接了艺术的初衷。
但是,在这一单元,我们要追问的是:哪些价值隐藏在功能性的对象背后?我们如何重新建构这些对象的历史,并追本溯源,展望新的远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象征物重新建构一个新世界?这些追问无疑将激发艺术与日常事物的交汇。由此,我们将日常生活实践作为想象、发明、创造艺术品的动力和能量,既在日常与异常、日常与超日常中提出对现实经验的质疑,又把自己的生活设计成具有审美品质的作品,并在存疑和共生的日常实践中构筑社会生活的美学理想。
三、未来构建历史:
这个单元并不是为现在与历史划上一个句号,而是强调对于理想和乌托邦的经验和反思,并以未来学、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和谱系学的方法从未来视角回顾和反思作为未来历史的现在。这一单元将当代艺术的实验观念以及社会史的乌托邦理想结合在一起,探讨历史与未来观念的建构与演变过程。
人的生存方式书写了人文历史读本和知识消费的考古学,这种把今天作为历史的考古学,强调的是设计政治学和设计历史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说的“超设计”(艺术设计、日常生活设计、社会设计)本身也充满着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个展览及其作品本身的开放性使未来充满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这种未来的可能性恰恰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它既反照着今天的现实,又建构着未来的历史。
从这三个议题出发,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超设计”既是“超级设计”又是“超越设计”。它在文化姿态上强调“跨文化”、“跨学科”、“跨区域”的文化整合,在方法论上强调“日常实践”、“社会互动”的行动主义。“超设计”不仅开发视觉快感,而且开启批判反思。因此,“超设计”既是一种美学方式,也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方式。
意义与方法
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使命仍是在精神上提升和纯化这个复杂而变化的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当代艺术以其敏感尖锐的文化针对性,逐渐取代哲学的角色而成为人类生活和理想的解释者,它广阔的视野以及创造力超越了日常生活的领域,也因而与生活世界日渐疏离。
2006上海双年展以“超设计”作为学术主题,意在重现艺术作为日常生活实践的原初意义。展览将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分主题建构起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学术框架,从而形成一个跨区域和跨语境的国际文化平台。它在展示模式上的重组和混合将呈现出一种新的文化情境,一个开放的“艺术论坛”,既通向历史,又与当代社会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打破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学科樊篱,而且将当代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学联系在一起,将艺术生产和生活美学联系在一起,启发我们去重新思考当代生活的梦想与现实。
2006上海双年展将一如既往地以上海城市文化、历史作为思考的基点,配合上海的城市发展,从今、古、人、文等多个角度来形成展览构架。以“设计”这一最贴近人民生活的艺术领域为思考方向,从上海的城市建设与生活景观出发,呈现美学与思想、生活创意与生产关系、生活理想和都市化生存之间的本质关联。“超设计”作为主题方向,一方面延续了上海双年展独特的主题风格,另一方面,它的提出也将使双年展在公共影响力与实践性上向前跨出一大步。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将进一步体现上海的创新精神与文化力量,体现从中国现实来思考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向,呈现出国际当代艺术最深刻、最前沿的探索。
另外,影像、装置、多媒体等当代艺术作品往往需要巨大的展览空间,对建筑功能和相关技术指标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上海双年展日益发展的规模,本届双年展展览模式将采取中心展和分展馆相结合的形式,中心展馆为上海美术馆,旨在保证双年展的主体质量,同时在馆外开辟另一展示空间作为分展馆,展出双年展的主题项目,提高双年展的展示强度和社会辐射力。另外,本届上海双年展还将联合上海各区的文化单位和社会力量一起提出与本届学术主题密切相关的卫星展,与上海美术馆共同启动一系列双年展系列活动,以形成整个城市遍地开花、彼此呼应的展示格局,使双年展更加切近公众,把双年展期间的上海变为艺术的上海,为上海市民和国内、国际来宾打造一场视觉与创意的盛宴。
我们相信,上海双年展将在不断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的过程中,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进一步展现上海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吸纳世界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具体地实践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和国际性,以世界当代艺术为媒介,不断积累资源、推动创意,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提供一个充实而深入的文化研究与视觉展示的参考性框架,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当代文化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国际艺术论坛
上海双年展将邀请国际和国内知名的哲学家、人类学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艺术家等参加艺术论坛。国际研讨会拟讨论的议题包括:
全球化与社会设计
走向设计的当代艺术
跨学科的“超设计”与当代美学
“超设计”与中国经验
作为日常生活实践的“超设计”
“超设计”与物质文化
这些与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将会引起国内外思想界、文化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拟邀请的学者: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法国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性的著作有《象征交换与死亡》。
齐泽克(Slavoj Zizek, 斯洛文尼亚人):国际著名的哲学家,斯洛文尼亚社会研究所教授。代表性的著作有《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中国参加讨论会的学者待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