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nnyman又把我拉下水,嘿嘿,兔子。。走着瞧:)
关于12月9号那场演出,我是通过录像看到的演出片段
乓乓唱的进步了不少,至少能让听者注意到他的声音上,感觉放开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嗓音,关键看如何去开发运用。老汪,我最近又开始听U2和The Cure了,很喜欢那种画龙点睛的吉它。
陆晨的打扮给我一惊。我还是很佩服他的勇气,能感到他在寻找一种方式来解放自己。但绝对不是这种。乐队的创意不错。
第一次听Junkyard的东西,有点日本无浪潮的感觉。似乎现场可以再霸气一点,可以多来一点肢体动作。我在这看了the birthday party的现场录像,Nick Cave始终处于对抗的状态(无论对队友,还是观众)。这种大起大落的音乐,在现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压倒一切的气势很重要。
扩音器没什么可说的,太单调,没什么感觉。
说实话,更喜欢戈多在去年Westsite演出时的感觉,至少有一种霸气,音乐也有更有灵性。当然,只是个人喜好罢了。能理解固执的吴俊对Post Rock的热爱。但似乎乐队本身不太统一。一首歌听下来,全是氛围。那种Post Rock的细微推进和变化,没能感觉出来。当然不排除录音质量的问题。但在缺少技术的前提下,这种音乐很难避免重复和单调。感觉乐队已经被一种感觉吞没,而困在里面出不来。如果真的要把这种音乐作好,可以多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段,最好一边录音一边创作,运用一些录音的手段。并且反复推敲自己的作品,找到一首歌的突破口。
对于那支日本乐队,坐在电脑前的我也有一种想跳的感觉。歌手投入的表演,对我是一个震撼。其实,关于人性解放与否只是一步之差,但其中有一种精神在里面。我想,对于演出者来说,他们是当天最出色的。我觉得,不管观众反应如何,首先我们自己要有勇气去表现,释放自己。
关于敬业,我觉的是对自己热爱的事的投入和负责。在美国,没感到这里的人比中国人聪明,但绝对敬业,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就算是扫大街的,只要你是认真在干一件事,别人就会尊重你,这很公平。
首先要有表演的欲望,还要有技巧---象Bauhaus就借鉴了哑剧的动作,方式不一,主要为自己表达的东西服务。另外,乐手之间也可以互相配和,激发。
在这个环境并不太好的情况下,依然有那么多的人站出来做事,关心支持本地的摇滚乐队,是很令人感动的。也许,我不应该用“摇滚”这个词,我认为好的音乐不是光给那些所谓的摇滚乐迷们听的,它应该能触动更多的人,只要它包含着真实的东西,并把它提炼成艺术。
上海缺少乐队的基数,其实全国何尝不是如此呢?以我所在的有100万人口的波特兰为例,仅摇滚乐队就有200支(相当于北京的地下乐队总数)以上,不包括那些数量更多的民谣和爵士乐队。报纸上有两个版面的招乐手广告,风格从电子到No wave,应有尽有。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会出现Nirvana这样的经典乐队了,说是万里挑一也不夸张。
但我们还是有崔建,唐朝,No,王磊,舌头,木马这些很出色的乐队出来了,因此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环境也是人定的,大环境改变不了,可以把小环境搞好,至少可以促进乐手的交流。
这次演出,最大的一点体会是感到乐队之间要团结了很多,没有那种互相排斥的现像。在一年前,很难看到这么不同风格的乐队同台献艺。这是好现像,音乐应该多样化。上海缺少硬摇滚乐队,或者说能让人想跳的乐队。这是事实,没有必要让现在的乐手去往硬里做,只有更多的人投入去搞乐队才能涌现出这样的乐队。
其实,看看中国现在的情况,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断层。我们没有一支真正出色的“主流”乐队。这里主流不代表就是差。当时黑豹,唐朝第一张专辑出来的时候,就有那股君临天下的感觉,让人热血澎湃。也是在那时,摇滚乐出现了繁荣的景像。看看现在,虽然No和舌头都很出色,但还无法达到当时的盛况。不过我想几年后会再次涌现这样的乐队的,我们现在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布巾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