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的尽头——读解电影《乡愁》(第一遍) 作者: siren5555 发表日期: 2000-12-29 21:52:16 后窗看电影 返回
电影的尽头
——读解电影《乡愁》(第一遍)
siren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我开始习惯失眠。常常在午夜12点,断线离开。然后,换了衣服,钻进温暖的被窝,用心理暗示来催眠自己。但是,如果数到一千零一只绵羊,还是比诸葛亮更清醒的话,就心安理得地穿好衣服,重新连线上网。一般,也就是凌晨一两点钟的样子。
记得3月第一次失眠的时候,感觉无比的惶恐和焦躁。一遍一遍地看床头的闹钟,然后,死死地瞪着从窗帘缝里溜出来的那一片灰暗的天空,告诉自己:能睡觉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并不是害怕自己睡不着,而是害怕天亮以后才觉得困倦,而那个时候,就必须要开始一天精疲力尽的工作。于是,愤愤地想,都已经这么累了,怎么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怎么还会睡不着呢?
这样的深夜,一个人起床抽烟。在漆黑的房间里,指间的那一星光亮灿烂着,忽明忽暗。而四周,只有令人窒息的寂静。心里很清楚,再过6个小时,这个城市将一片沸腾,喧嚣,和拥挤。无论你是爱她的繁华,还是厌恶她的狭隘,都被会淹没在她那些步履匆忙吵吵闹闹的人群里,由不得你细想。只是,在这个时候,她是却安静的,空旷的,柔和的,听到的风声和鸟叫,就和我的家乡一样。
家乡,是再普通不过的江南小镇,每年的三四月份,总是淅淅沥沥地下些小雨。镇上,有很久以前铺的青石板小路和石拱桥,沿河的人家,直到现在还保留着直通河道的窄窄的私人码头。乌蓬船,却是没有了。当然,也有一些这几年才新修的马路,沿路都是成片的新村公房。一大片一模一样的房子,看起来有些滑稽,但是,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房子底下的绿化带里,一年四季都有绿意葱荣的植物,有些底楼的人家,还会在绿化带边上小片的空地里,种上几行青菜,竟然也都长得很好。上初中的时候,一下了课,就骑着自行车,飞快地穿过那些熟悉的小路,一路兴高采烈地放声唱歌,赶回家去看6点整电视里播出的动画片。
那个时候,对于繁华的大城市,总有些莫名的期待和憧憬。就好象一个常在小河里戏水的孩子,总是渴望着真正的大海一样。——渴望那极眺无边的蔚蓝色,渴望从天际卷起的巨浪,渴望在那样汹涌的怀抱里,奋力浮出水面。大人们说,这叫年少轻狂,一笑置之。暗地里对自己说,知道吗?有些人,可以安于田园,而有些人,却属于战场。
这样算起来,离开家乡居住快有10年了。虽然,每个月也会回家两次,只不过,都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以前读书的学校,全换了地方,盖了新的教学楼。偶尔听堂弟表妹说起他们的老师,也尽都是些陌生的名字。很久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熟悉的,只不过是记忆中的家乡而已。
那些和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同学,如今都在我居住的这个大城市里工作。周末的傍晚,我们打电话给自己熟悉的饭店,定下包房,然后,各自坐着出租车,开过高架桥和过江隧道,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聚集到一起。漫不经心的聊天中,抱怨日复一日的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抱怨苛刻的老板和世故的同事,接着,再挑剔空调的冷暖,挑剔上菜的快慢,结帐的时候顺口跟小姐说,开张发票,日期不要填,——所有的一切,都和很久以前一起在校门口买萝卜丝饼吃的时候,一样自然。
只要做得自然,应该就没什么不好,好象也不需要刻意地去改变。奇怪的是,失眠就那么莫名其妙地开始了。因为不能睡觉,所以,就多了很多胡思乱想的时间,一些过往的记忆,也在夜晚这个最脆弱的时间,清晰起来,几乎无法抵御,忧愁的侵袭。——痛苦,总是有针对性的,所以也很容易建筑防线;而忧愁,却象水银泻地一样,无孔不入,弥漫在你的呼吸里。不知道它因何而生,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离去。
选择在这样的时候,去看塔可夫斯基的《乡愁》,简直是一种自杀的行为。——然而,脆弱的人,又是不能抗拒诱惑的。在看电影以前,也做了一些预习的工作,知道这位导演有个诗人父亲,有位演员母亲,自己对于绘画和音乐的造诣都很高。他一生只拍了7部电影,2部短片,每一部获得了顶级的奖项。可怕的事情在于,据说,他的电影是不可以肢解的。因为,他不是用理念和现实的思维在拍电影,而是用他的心灵,用他的感触,用他那美得“象油画一样的”色彩和镜头,如流水一般的,营造一种情绪。——抽刀断水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电影也是不能肢解的。在我看来,那样的完整并且完美的境界,几乎就是电影语言的尽头。叫我怎样抗拒?
在等待《乡愁》DVD版的三天里,日思夜想,一直忍不住揣则着,这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呢?如果说,他的电影的每个镜头,都美得象经典油画一样,那么,镜头主要的构图应该是对称构图,讲究视觉上左右的平衡,光影的平衡,线条和实体的平衡。色彩上,前一阵在季风书店里翻过俄罗斯几家美术馆的收藏画册,那种有点灰蒙蒙的黄绿色,好象是比较多的。而且,塔可夫斯基既然是一位俄罗斯导演,又是表达一种愁绪,那么镜头运动平稳和缓慢,也是可以想象的。不知道为什么,在揣测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