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查看: 905|回复: 0

《村声》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革命小将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06-9-21 23: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5年10月号


1965年11月号


1966年8月号


1971年4月号


1974年8月号


1984年10月号


1991年7月号


1993年4月号


2001年9月号


2004年10月号


1955年十月二十六日,Village Voice(村聲週報)於紐約市的格林威治村問世。五十年過後,它已成為全球發行量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另翼刊物。

Village Voice早期的辦報焦點鎖定於格林威治村周遭的地方事件,從六零年代開始遂將報導觸角延伸至全紐約,或國境內其他的重要議題。如今Village Voice的報社總部位於東村入口,雖然換了一個村子,沿用其名仍甚具正當性。

如同New York Times被紐約人稱為The Times,Village Voice也簡稱為The Voice。每週二傍晚出刊,走至街角順手拿一份最新的Voice瞧瞧當週有啥新鮮事發生,似乎已是大部分生活在城裡的人固定得做的例行公事之一。Voice的競爭對手包括Time Out New York、L Magazine、New York Press等。然而上述這些刊物即使同樣提供了鉅細靡遺的Event Listing,依舊難以撼動Vocie的地位,原因在於它過去五十年來累積的不凡傳統。

Voice曾在1981、1986、2000這三年獲得普立茲新聞獎,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也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作家與編輯群,包括Nat Hentoff、Henry Miller、Gary Giddins 與Kyle Gann等人。許多五六零年代的敲打詩人(Beat Poet)也在Voice早期型塑風格的階段撰述了許多精彩篇章,直接影響了Voice持續至今的叛逆性格。即使到了網路盛行的二十一世紀,每人都可以透過部落格自由發表作品,許多獨立寫作者仍以文章被Voice刊載為榮。

除了每週一次的固定出刊,其他Voice企劃的專刊或獎項也動見觀瞻。如著重文學批評的Voice Literary Supplement,發掘最佳Off-Broadway劇作的Obie Awards,邁入第六屆的Voice Film Critics’ Poll等。(此評鑑之2003年前二名電影為Lost In Translation與Elephant,2004年前二名為Before Sunset與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品味之好毋庸置疑 )

除此之外,自1974年以來,每年年初Voice也會邀請數百名樂評人自行挑選去年的十大專輯;透過加總統計,於二月推出Pazz & Jop這項年度音樂普查報告 (拼貼了Pop與Jazz這兩個字),並由重量級樂評人Robert Christgau附上一篇該年的音樂回顧。Pazz & Jop不同於其他音樂刊物流水席式的的年終榜單,它有著旗幟鮮明的意識形態與不流俗的評選標準。總能洞燭機先,在許多經典樂隊尚未成名前即給予高度肯定,對於過去三十年來搖滾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不論在音樂、電影、戲劇或文學方面,Voice始終站在浪潮的制高點,帶領讀者一一探尋了諸多無人踏過的路徑。可當我們回歸原點,拋開絢麗的影像與迷魅的音場,撇開形而上的藝術批判或文化論戰。最終使Voice成為Voice的,是它與時代脈搏緊緊相繫的律動。

五零年代中期是美蘇冷戰的高峰,卻也是反叛文化最蓬勃發展的時期。任何事物皆充滿無限可能,所有人都準備大幹一場。戰慄的政治氛圍遮掩不了社會底層茂盛的精神力量,於是波西米亞族、敲打詩人、抽象表現主義、前衛音樂與後現代電影開始了它們披荊斬棘的道路,而這些蜿蜒翻騰的道路就這樣一直延伸到六零年代。許多旁觀者加入了運動者的行列,不同運動者也分享著共同的造反精神,然後是嬉皮、民權運動、民謠搖滾、同志解放運動、女性主義的逐一爆發湧現。

身處反叛文化的首都,Voice忠實記錄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各種文化場景的革命與質變。翻開這一份發行於十月底的五十週年紀念特刊,Voice除了從兩千五百多期的Back Issues裡摘選了許多經典封面,也收錄了諸多精彩文摘與名家之作供近代讀者查訪。

依年代序列共分為五個十年,分別是1955-1965: The Birth of The Voice、1966-1975: Peace & Protest、1976-1985: Coming of Age、1986-1995: Culture Clash以及1996-2005: A New Century。從早期的波西米亞咖啡廳、Andy Warhol的The Factory、Bob Dylan的民歌運動、嬉皮的街頭遊行、石牆酒吧的同志革命、Talking Heads與CBGB、Patti Smith與龐克運動、藍儂之死,到近代的嘻哈狂潮、Kurt Cobain自盡、大麻除罪化、愛滋病與毒品、九一一事件與反伊拉克戰爭,這些新聞選粹幾乎等同於近代美國史的縮影。這份特刊拿在手上,雖然厚度與過去沒兩樣,當讀者逐一翻閱過後,它給人的力道卻有千斤之重。

雖有論者認為Voice自1996年改為免費刊物之後,廣告頁數的增加影響了閱讀品質,且九零末期由於報社內部的人事紛擾,編輯群不斷汰換,許多優秀的作者陸續出走,過去Voice引以為傲的精準、銳氣、犀利這些特質似乎漸被稀釋,難拾昔日光彩。但近一年來Voice仍推出了諸多深刻的專題,始終緊咬著小布希不放,且在多數美國人早已淡忘國家仍身處戰爭之際,Voice卻持續追蹤著伊拉克戰爭帶來的耗損與苦楚,提醒著世人這場不公義的戰爭是何其荒誕。如此看來,Voice依然把持著過去的原則,並無退讓之處。除此之外,Voice的電影、音樂與文化評論也始終身處Cutting Edge,依舊是談論藝術時極具價值的參考指標。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Voice仍在村子裡的一天,仍會以個人新聞為寫作準則,站在文化的斷層處,政治的斷裂處,以硬頸精神持續向世界發聲。且讓我們期待下一個五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