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銘棟篤笑──《文化圈血淚史》
[10/5/2006]
文化人在香港文化圈血肉本死……
如果未死,即係想死;
如果就死,即係等死。
死死聲,唔難聽,闔府統請棟篤血淚,
化干戈不為玉帛,化腐朽沒有神奇!
幾十歲人都唔化!
未亡人=文化人?
文化=火化?
冤冤相「化」何時了?
一將功成萬骨「化」。
上刀山,落油鑊,入西九,平八和!
遲早有日,成街文化人,個個都唔化!
短別香港一年,繼「一人劇場」之後,陳嘉銘再次走上劇場,以《文化圈血淚史》為題,正式以棟篤笑再會觀眾。
演出目的
創作者將自身在文化圈的工作經驗,與觀眾分享,並從中反映香港的文化生態。由於創作者在大學碩士畢業之後一直從事文化界的工作,感受作為文化人的舉步維艱,亦在自覺力不從心下於去年前往澳洲墨爾本升學,其間對個人能力及香港社會作了較具距離的反思,故希望透過棟篤笑的創作及演出,除了表述香港文化的一鱗半爪之外,就個人而言,也是一次面對困難文化工作生涯的自我治療。
演出題為《文化圈血淚史》,是對黃子華在九零的演出《娛樂圈血淚史》名字作刻意挪用;當年黃子華首次個人演出,是為三十歲之年為過去娛樂圈工作的一次梳理,故此《文化圈血淚史》的創作,亦有相類近的想法,可視之為對黃子華「致敬」之作,亦是創作者臨近三十歲的個人觀照。
內容簡介
《文化圈血淚史》跟過往陳嘉銘的演出創作有明顯不同:之前的三部作品,都是以劇場形式創作,而以「一人劇場」之名,配以棟篤笑演出。而《文化圈血淚史》則就著創作者過去一年在墨爾本的觀摩,嘗試完全以棟篤笑演出,亦是創作者希望在香港為這種藝術形式添加新想像的開始。
演出內容講述創作者自幼修習文化科,及至大學期間及畢業後,投身文化工作的困難,帶出文化人在香港的生存狀況;而文化人的困難自處,亦會在演出中反映香港社會對文化的乏善可陳,這故然可被視之為對創作者心甘情願當上文化人的磨練,卻也隱約透露香港文化人的血淚。而棟篤笑作為創作者情有獨鍾的演出形式,亦會在演出當中(相信也是在其他香港棟篤笑演出以外),首次以「棟篤笑論棟篤笑」:這亦是一次香港棟篤笑的總結,亦帶出同類演出在香港的前瞻。
總括而言,《文化圈血淚史》是回歸最基本棟篤笑形式的一次演出,創作者的個人文化圈經歷,會是整個演出的中心,亦反映香港文化生態。
創作/演出者簡介
陳嘉銘於二零零一年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畢業,在大學期間,已積極嘗試撰寫文化評論及創作演出。畢業後更參與不少文化工作,如為牛棚書院期刊《E+E》擔任編務,亦在零三年協助籌劃牛棚書展,以及開始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充當理事一職。零五年頭,陳嘉銘前往澳洲墨爾本大學升讀博士課程,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合拍電影的關係;在修讀博士課程期間,亦積極參與校內所舉辦的演藝課程,更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演出作品:
《羅密歐與茱麗葉──後殖民煽情篇Celebrating the Confusion》(1997)
《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
《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
主辦機構
文星文化教育協會
2004年9月成立,是一個以推動本地文化學術活動,鼓動閱讀風氣為宗旨的文化團體,前身是文星圖書公司籌辦的文星文化月活動統籌小組,成立之後,已舉辦了多次文化講座及文化旅遊,積極進行「書海遨遊」中學生閱讀計劃,並舉辦了多個現代哲學家和作家作品的讀書組。
團隊
創作及演出:陳嘉銘
宣傳及場地監督:徐思寧,魏家欣
燈光設計:Andyau
演出資料
日期及時間:2006年6月11-12日(7:45pm)
地點: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60/$80
門票於五月十一日在各城市電腦售票網公開發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