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三缺一陣容現身的Clearlake
CLEARLAKE
AMBER
(Domino)
Text : 袁智聰
Post Date : 2006-02-25
五年前Clearlake在Domino旗下發表了處男專輯Libo,縱然樂隊曾有不俗的評價,但在那個年頭他們只算是一支備受低估的隊伍。五年後的今天,Domino已成為擁有Franz Ferdinand、Arctic Monkeys等炙手可熱熱賣樂團的獨立名牌,而Clearlake也因為在2003年打開了美國市場,名氣亦不同日而語。
倘若你也像筆者般在五年前已對初露鋒芒的Clearlake深表讚賞的話,那麼你會欣然看到由主唱兼結他手Jason Pegg領軍的他們,在五年後的今天能夠打造出Amber這樣優秀的專輯出來而為之鼓舞。
五年來帶來過三張專輯,記載了是來自英國東南岸小鎮Hove、取名自Brighton市以南一個偏僻村落的Clearlake之成長三部曲。
繼續以單字作為唱片命題,在Clearlake的第三張專輯Amber前後,樂隊在陣容上亦發生變化,先是新鼓手Toby May加入代替了James Butcher的空缺,而結他手兼鍵琴手Sam Hewitt也在唱片將近完成的階段離隊,怪不得這次他們的宣傳照片只有三人亮相而已。
如果說樂隊的處男專輯Libo是一張要在天陰陰雨濛濛天氣下聆聽、屬於市郊的唱片,那麼今天Clearlake的Amber便是儼如捕捉了華燈初上的城市夜生活繁囂脈絡。畢竟這次為他們擔綱監製,是曾跟Happy Mondays、Curve、U2、Placebo、Suede合作的Steve Osborne。Steve操刀下的唱片,總是賦予一種屬於大城市的時代感。彷彿內含城市裡的壓迫感。
登陸亞美利堅
我們當年聽到Clearlake的首張專輯Libo,誠然那談不上是怎樣驚為天人之作。然而在其作品裡卻可以反映到他們所秉承的優良音樂血統,致使那時大家不其然地列舉了My Bloody Valentine、Talk Talk、Syd Barrett、Morrissey等名字來形容Clearlake的音樂風格。單是一首有如Syd Barrett∕早期Pink Floyd之迷幻歌遇上Power-Pop曲式的Let Go,抑或足以叫人隨著歌曲翩翩起舞Waltzing起來的成名作Winternight,已好讓我對他們留下良好印象。
可惜Libo只能叫好但不叫座,來到樂隊在2003年帶來的第二張專輯Cedars,其重點不獨是由前Cocoteau Twins成員Simon Raymonde出手監製,而是看到樂隊在音樂上的進步,更重要是這專輯令Clearlake在美國市場取得突破。
成功登陸亞美利堅市場,當Clearlake再埋首收錄樂隊的第三張專輯時,我們聽得到Jason Pegg等人更顯自信、更胸有成竹。
向自省說再見
一張糅合了Analog有機錄音技術與電腦音樂製作的唱片。在Amber裡Clearlake的最大改變是這次他們銳意要擺脫他們昔日的自省憂傷個性,而換上較正面的表現方式,最明顯是Jason的唱腔已抹去了Morrissey的影子。
今次Clearlake的歌曲,無疑來得更呈張力。唱片開場曲No Kind Of Life,Jason形容為The Beatles的Revolution遇上Pixies的鼓擊,但其Motorik節奏與結他Riff,卻宛如德國Krautrock樂團Neu!的飛馳式曲風;I Hate It That I Got What I Wanted開宗明義是向Queens Of The Stone Age取材;Good Clean Fun伴以Dream-Pop式迷幻唱腔而來,是緊湊無比的嘈吵結他Riff;而中板歌曲Widescreen更奏出了Shoegazer般(甚至有點The Smashing Punpkins)的闊銀幕煽情結他音量。
先行單曲Neon是碟內最先、也是最後一首灌錄的歌曲,最終換上由Jim Abbiss(Placebo / Kasabian / DJ Shadow)監製,奏出一股藍調搖滾張力,還有懾人的口琴吹奏。
Finally Free有如The Kinks的Classic-Pop作品,可能年輕樂迷們所聯想到的會是Blur之Britpop曲風吧。而It’s Getting Light Outside的爽朗暢快,正是那源自Northern Soul的鼓擊節奏吧。
慢工出細貨下寫成的主題曲Amber,在深沉的室樂團伴奏下,Jason Pegg表示這是一首好比深夜裡街燈般的歌曲,那正正相對於唱片封套面上的孤零落寞車站夜色。
Clearlake已不再是屬於市郊的湖光山色,而是城市裡建設於公園的一個人工湖,每夜孤寂地在市中心泛著淡淡的湖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