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守道德理性的大众文化
作者:孙长军 发布时间:2005-8-22 21:37:33
孙长军在《当代文坛》2004年第5期撰文指出,文化精英对大众文化的拒斥是基于对自己过高的道德想象和对大众过低的道德评价的一个必然结果。他们在逻辑上先行设定和预言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而上道德世界的存在,尔后自命为这一世界当然的代言人。其实,这不过是精英主义者的道德中心论宏大叙事所制造的一个神话。大众文化作为普罗大众形而下欲求的浪漫表达则成为道德乌托邦的破坏性力量。这样,在形而上学等级系统中大众文化与道德自律之间便永远只有一种敌对关系。所以,现代士大夫们总是以仿佛受之于天的优越感而理直气壮地责骂大众文化。对道德理性的集体崇尚影响了他们对大众文化的客观理解。
中国大众文化的历史是被批判的历史。原因是,知识分子垄断了知识生产活动中的命名权、解释权、否决权,但凡人文知识分子嘴里的话都被奉为真理大全。所以,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大众文化的本来面目如何而在于它是如何被掌握话语权的文化精英解释的,大众文化被如何解释,它似乎就是什么,然而这种推断很不牢靠,因为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他内心之中的东西,当他们强调大众文化某些特征时也就势必遮蔽了其它的某些特征。此外,道德人文主义作为一种传统总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这意味着,知识分子阶层有权力批评“他者”而自身却不需要接受任何批评。就此而论,道德人文主义话语并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理批评,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道德义愤。事实上,道德主义只在价值论意义上对大众文化作出了善与恶的判断。而未能在认识论意义上揭示大众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人文知识的学术视野中,以娱乐为本位的大众文化因为道德缺席注定只能得到否定性的评价。
大众文化是传统道德人文主义的“反题”。传统/现代、道德人文主义/大众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一个独特向度。大众文化文本必须首先成为某种挑逗人的符号即欲望的代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这样,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形态必然与归属于中国传统话语系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相斥相克,它拒绝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遗产,因为接受遗产就意味着要担当启蒙、教化的义务,这对于生来就具有娱乐性、媚俗性和逐利性的大众文化来说不啻是井水犯了河水。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去审视道德主义丧失了介入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能力,它正在演化为一种供后人凭吊的古旧的东西被保留在思想史中。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中,而且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就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因此道德主义之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并非完全意气用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人文主义抓到了大众文化道德弃权的要害。但是,如果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恒久不变的纯粹的传统世界中那将走向原教旨主义。其实,所有的传统都是被发明的,我们只能生活在不断被现代性改写的传统中。正是在这一歧义性中,我们发现了大众文化的错误,同时也发现了道德人文主义在批判大众文化时所犯的错误。
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