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4-23 04: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情境主义国际”评述
(接上)
三情境主义国际的历史评价
如上所述,情境主义在法国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事件。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于 资本主义世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尽管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到上个世纪中叶 在物质上还是取得了空前的增长,较资本主义早期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于商品生产 的剧增,消费主义盛行于世。其实,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弗尔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 提出要关注生产领域之外的由消费建构起来的“日常生活”领域。这种观念正是情境主义者 德波、范内格姆等人思考的逻辑起点(后来,作为列斐弗尔学生的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 一书中,对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态作过更详尽而深刻的剖析)。
由列斐弗尔开创的这一理论方向,集中在一点上,就是明确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由 生产方式优先的基础性结构向消费优先的基础性结构的转换。这可以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 会批判理论中后马克思倾向的最早发端之一。因为,传统马克思所关注的物质生产领域,在 这里已经被判定为社会生活本质中的次要方面。德波与范内格姆则将列斐弗尔的上述观念进 一步深化了。这种深化主要表现为商品社会被所谓“景观社会”取代的定位;生产方式、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经济政治生活一类概念,开始被景观、空间和日常生活等概念取代; 过去指向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阶级斗争,转换为将存在瞬间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的革 命”;扬弃异化和反对拜物教变成了艺术家的“漂移”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异轨”。这 种文化革命的本质就是所谓建构积极本真的生存情境。其实,情境主义也正是由此得名。
首先,在他们看来,马克思所描述的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性的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全部 市场王国的基础,而今天,社会越来越成为一种以消费优先的幻象建构起来的景象为基础的 生活。德波所提出的景观概念,显然是一个批判性的范式,它意味着社会图景是由少数人( 资本家、商人和广告制作者)制造出来,由大多数人观看的迷人的过程。这是景观概念的实 质。在扑天盖地而来的广告和幻境般的高档商店中,这种在不断惊诧和痴迷中的观看和 迷入恰恰是控制和臣服式的。其结果就是颠倒了的虚假欲望的发生和异化了的消费。并且, 由于“景观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干预主义”,它没有直接的强制性。反而,由被景观控制的人 倒是发疯似地追逐这种异化消费。其次,景观的社会形式是所谓“空间”。这里的空间不 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地理环境意义上的实物空间,而是特指一种社会景观的空间组织形 式,特别是城市环境。这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地理学”关系空间 。他们甚至认为,“空间就是一种独特的统治形式”(列斐弗尔后来出版过一部专门讨论这 一问题的巨著《空间的生产》)。
在消费社会里,商品消费成了人们生活的主题,也成为整个社会的日常伦理。德波提出的“ 景观”概念形象地再现出了消费社会里大宗商品堆积如山的恐怖景象。人们为这些景象所诱 骗、迷惑,这些景象具有华丽的外表并显出物质生活已达到无限丰裕程度,人们无法看透这 景象背后赤裸裸的抽象的资本逻辑的统治和精神世界的空虚。当人们满足于这些“实实在在 ”的专门用来消费的商品时,可悲的是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美好的想象中。如果“商品的 的确确是真实的幻想,景观就是它的一般性表现。”因而在消费社会里,人们的反抗意识和 革命精神统统被这虚假的幻想消解了(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描述的那样)。德 波清楚地看到“景观不是形象的聚积,而是以形象为中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仅如此 ,景观就是世界观,是物质化了、对象化了的世界观。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说在初期 ,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还有比较直观和清醒的认识,那么现在,由于景观的迷 惑和干扰,他们却对这种剥削本质“视而不见”,并且积极地发自内心地加以认同。这导致 的直接后果就是大众的革命潜能和阶级意识以及组织集体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的丧 失。
所以,今天的革命就不再是传统的政治斗争和反抗,而是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摧毁迷人的景观 ,以建构真实的生存情境。这也是范内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一书的主旨。由于在景观社 会中,原来那种以政治强制和经济手段为主的统治方式已经为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所取代, 景观创造了一种伪真实,通过文化设施和大众传播媒介构筑起一个弥漫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 伪世界(这可能是后来鲍德里亚那个“类象世界”的前身)。于是,革命就是要在日常生活 中摧毁景观,揭露景观的异化本质,使人的生活重新成为真实生存的瞬间(列斐弗尔的口号 :“使日常生活成为艺术”);证伪通过景观布展的虚假欲望,解放人本己的真实欲望, 建构全新的生活情境,以实现日常生活的革命。其革命的策略有“漂移”、“异轨”和“构 境”。漂移是指对物化城市生活特别是建筑空间布展的凝固性的否定;异轨则是利用意识形 态本身的物相颠倒地自我反叛(比如使用广告、建筑和漫画的反打)。他们甚至认为,马克思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就是著名的颠倒式的异轨策略。漂移和异轨的目的都为了揭露景观 社会中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贫乏和异化,以呈现人们自己更真实的本性。从正面的肯定 方面来看,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地建构一种全新的生活情境,即以“解放了的自由欲望”为基 础的个人生活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在这些革命性的策略中,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SI中 的情境主义者多为艺术家),艺术与诗意是这种文化革命的主要斗争手段。
可以说,SI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以一种不屈和拒绝的姿态面对一切,并积极地投身于对晦暗 的社会现实进行解蔽和改造的革命实践中。“情境主义者不是等待一个遥远的革命,而是彻 底改造当下的日常生活。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和变换社会的结构是同一件事情。通过自我解放 ,可以改变权力关系,从而改造社会。”[18]因此,他们试图建构情境以打破常规 ,以此使人们摆脱他们思考和行动的习惯性方式。这些拒绝的姿态被认为是创造性的表征。 “情境主义国际的任务是向大众澄清他们无意中所做的事情。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希望能 在革命进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19]他们坚持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和 有意识地参与到对生活每一时刻的重新建构的行动中来。他们自称为情境主义者,主要是因 为他们相信所有的个体都应该建构他们生活的情境,发挥他们的潜能,并获得他们自己的乐 趣。[20]实际上,SI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对战后在法国以及其他西方世界伴随消费主 义 而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现代化的统治形式的集中批判。这是SI面对与当年马克思所遭遇 的不同的新语境下——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异化阶段过渡到消费异化阶段——所能做出 的最大努力。
虽然SI作为一个激进团体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但它的遗产——对当代社会深刻的洞察、犀利 的批判和积极的革命探索——至今在西方社会中仍具有广泛的影响。尽管SI在革命实践上尚 未成熟或其革命手段本身就带有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色彩,但毕竟从SI那里,我们仍然能够看 到革命的希望。正如德波在宣告SI生命结束的“真正的分裂”中所言:“情境主义者无处不 在,他们的目标无处不在。”或许,这正是SI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注释
[1]德波(1934-1994),法国思想家,是情境主义国际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2]该书近期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译介出版。
[3]范内格姆,法国思想家,是情境主义国际的主要成员,代表作《日常生活的 革命》。
[4]达达主义是一个西欧艺术和文学运动(1916-1923),希望通过废除传统文化和 美学形式来寻求发现真正的实在(reality)。
[5]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的文学和艺术运动,它试图利用奇异的隐喻和把主题不协 调并置来表现潜意识的活动。它主要诞生于早期的达达运动,但其侧重点不在消极的否定, 而是积极的表达。
[6]未来派是20世纪初的一个艺术运动,它总体上注重和强调动态主义(dynamism) 、速度(speed)、活力(energy)、机器的力量、生命力、变化和现代生活的永不停息。
[7]“COBRA”实际上是哥本哈根(Copenhagen)、布鲁塞尔(Brussel)和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的缩写,也是“实验艺术家国际”出版的一本杂志的名称。
[8]20世纪50年代,一批以罗马尼亚诗人伊索(Isou)为首的年轻人,承续达达主义 “解构”(destruction)单词的思想,利用字母从事诗歌、绘画和电影等艺术创作的派别。
[9]1952年,由于同伊索产生理论分歧,德波和少数几个LM的成员从LM中分离出 来成立了LI。在LI存在的5年中,他们通过实践方法对休闲研究。1957年同IMIB合并成立 了情境主义国际。
[10]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以 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 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 词又指这个学派。这一学派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于20世纪20年代开创的。而包 豪斯印象运动国际(IMIB)则是在机器时代为艺术家提供的栖居之所,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包 豪斯否定。
[11][13][16]“BASIC BANALITIES:A Brief History of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http://art.ntu.ac.uk/mental/stor ie/bbsi.htm).
[12]Ken Knabb,Repor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s and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ist Tendency's Condit 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Action (http://www.bopsecrets.org SI/rep ort.htm),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14]Yet Another Introduction to the Situati onist International(http://www.notbored.org/yet.html).
[15]Ken Knabb,Definitions (http://www.bopsecrets.org/SI/1.definitions.htm),Situationist Interna tional Anthology.
[17]Ken Knabb,May 1968 Documents(http: //www.bopsecrets.org/SI/May68docs.htm),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 hology.
[18][19][20]Peter Marshall,Guy Debord and the Si tuationists(http://www.sfbayrevolution.org/library/debord.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