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查看: 278|回复: 3

“情境主义国际”评述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5-4-23 04: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继冰张一兵(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3)06- 0043-07





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1957-1972,简称SI)是20世纪中后期欧洲非 常重要的一个社会文化思潮。它是直接影响到欧洲现当代先锋艺术和激进哲学话语的一个极 其重要的思想母体。在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中,情境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的艺术观 念在西方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第一次成为所谓新型“文化革命”的战斗旗帜。其主要代表人物 德波[1](Guy Debord)的著名论著《景观社会》[2](1967)和范内格姆 [3](Raoul Vaneigem)的《日常生活的革命》(1967),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鲍德里亚和 哈维等人,成为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和后现代思潮的关键性学术资源。可是,这一思潮长期以 来在国内学界却被严重忽略了。在此,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初步的介绍,以期引起学 术界的关注。

一情境主义国际的发端

情境主义国际成立之初,具有很深的文学和先锋派艺术根源或传统。这些传统一直可以追溯 到达达主义[4]、未来派[5]和超现实主义[6]等欧洲艺术运动, 并通过对SI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的几个先锋派团体注入SI。这些先锋派团体的思想直接或间 接地发展出SI的早期理论,并奠定了SI后来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这些先锋团体主要有: 实验艺术家国际(The International of Experimental Artist,简称COBRA[7], 是一个由比利时、荷兰和丹麦的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组成的先锋团体,成立于1949年)、字 母 主义运动和字母主义国际(Lettrist Movement,简称LM[8];Lettrist Internatio nal,简称LI[9])、包豪斯印象运动国际[10](The International Movemen t for an Imaginist Bahaus,简称IMIB)。这些团体的形成大都与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 紧密相关,尤其与20世纪初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社会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悲观 情绪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禀承了达达主义、未来派和超现实主义的传统, 或者本身就是那样的派别,以各种先锋派艺术的方式反抗或改造异化的西方社会现实。

COBRA拒绝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通过连续不断的实验来寻求一种原初的和更直接的表达形 式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创造一个新的城市环境的思想。康斯坦特(Constant)进一步发展了这 一思想。它在SI那里形成了总体都市主义(“Unitary Urbanism”)的概念。LM的发起人伊索 (Isou)把青年人作为一个阶级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个阶级尽管是被剥削的和未被充分代表 的,但因为尚未为家庭和工作所累,所以他们被置于市场之外,不受资本主义市场的控制, 因而享有相对的自由。伊索(Isou)的功绩在于第一个看到了这个“阶级”的革命潜能。这些 观点都为后来的情境主义所采用并进一步阐发。LI把业已由LM提出的建筑和行为理论付诸实 践,并进一步阐释了“Unitary Urbanism”这一概念。LI的起点是这样一个理念:建筑会影 响到居住在里面的人,这个影响比一般想象的要大得多。因此,对于建筑的批判大体上就成 了生活批判的一条途径。LI提出的另外一些概念,如Psychogeography(心理图象)、dériv é(漂移)和Detournement(异轨)等,都在后来的SI有所发展和运用。IMIB宣称,有必要根据 “Unitary Urbanism”,利用所有的艺术和现代技术建构一个完整的城市环境,并且认识到 在“Unitary Urbanism”与未来的生活方式之间将存在本质上的相互依赖关系。[11] 。

可见,以上各派别的理论存在很大的形似性,即都提出变革当下社会现实的要求,特别值得 注意的是他们的理论着力点大都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批判上,并积极建构具体的生活情境(sit uations),以获得更加完善的生存状态。他们在理论上的共同之处和理论的内在要求,即 实 践活动上的需要,都逻辑地派生出1957年5月SI成立前夕由德波撰写的“关于情境的建构和 国际情境主义趋势的组织及活动条件的报告”。这篇报告开篇就宣称:“首先,我们认为这 个 世界必须被变革。我们要对这个束缚人的社会和生活进行彻底的解放和变革。”在这篇报告 中,德波简要地论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及意识形态问题,梳理并总结了各先锋派艺 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形成和提出了较为明确和完整的情境(situations)和景观(spectacle )的概念,情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目标,还有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必须到处向主导文化 展现出一种革命性的选择,调整目前正在进行但缺乏能被充分理解的观点的研究,并且,为 了能够实现集体行动,通过批判和宣传来鼓励所有国家里那些最先进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与 我们取得联系。”[12]因此情境主义国际即将跃出地平线。

二情境主义国际的历史及思想发展

1957年,LI与IMIB合并,在意大利的国际会议上正式宣告成立情境主义国际:SI。至1972年 国际宣布解散,历时15年。在目前可供参考的资料中,一般根据情境主义国际思想发展及组 织变化情况把情境主义国际15年的历史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57~1962年的“先锋 派时期”(The Avant-garde Days),1962~1968年的“从分裂到革命”(From the Schism t o The Revolt)和1968~1972年的“从革命到真正的分裂”(From the Revolt to the Verit able Split)。[13]

在第一个阶段,即先锋派时期,就总体情况而言,SI致力于寻求对艺术和政治的新的结合创 造性的表达。在这个时期内,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艺术—政治合成作品,如他们自 己创办的杂志,各种小册子,剪贴簿,演讲录音,会议,展览,绘画,建筑模型和规划,电 影,联合抵制对景观文化事件的破坏,等等[14]。在他们发展的各种新型的艺术 —政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进一步明确和阐释了“建构情境”(constructed situati on) 的概念。SI杂志的第一期对其作了明确的定义:由一个统一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 织所具体地精心建构的生活瞬间。这同SI创立之前的“Unitary Urbanism”思想有直接的渊 源关系(实际上,“Unitary Urbanism”在SI初期的理论中仍是一个重要概念)。“情境主义 ”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个核心观念而来的。“情境主义者就是从事于建构情境的人”,他必须 “从事建构情境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或者他就是SI的成员。[15]

SI发生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1960年举行的第四次会议。这次会议一方面对SI的组织模式进行 了调整,即由原来的各国分部的“联合”形式改为“中央委员会”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主 要的一方面,即SI的理论及活动重心发生了第一次转移。这次会议将其基础纲要从原来的“ Unitary Urbanism”转换为“游戏的解放”。在他们看来,在高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 被解放的娱乐活动业已取代了被迫的工作和消极的自由时间之间的分裂,游戏问题成了对自 由时间加以组织的问题——这只不过是工作的另一种形式而已。自由时间的解放是日常生活 革命的前提和基础。马尔托斯(Martos)把这次会议视为SI的一个转折点。他认为,SI的整个 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进程,即从艺术批判扩展到日常生活批判,再发展到对 整个社会及其革命成果的批判。

自1961年的第五次会议开始,SI内部逐渐发生了分歧,并最终导致了它在1962年的分解。部 分SI成员分离出去,于1962年3月组成了第二情境主义国际(SI2)。这次分离即宣告了SI第 一阶段的结束。在SI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SI历史中的过渡性阶段,其着重点由创作艺术 —政治作品转向发展关于景观的批判理论。1966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七次会议上讨论了一 些革命议题,如革命团体的组织问题,SI与当代革命力量之间的关系的发展问题,革命和不 发达经济等问题。当年,SI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学生取得了联系,并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生 会的资助下出版了《关于学生生活的贫困——对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性别的特别是智 力方面的关注及其补救的可行性提议》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开始是对学生生活进行批判,接 下来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的批判,这使得SI在学生中间名声大噪。

将SI推向顶点的是德波和范内格姆几乎同时出版的《景观社会》和《日常生活革命》。这两 本书中详尽阐述了景观的概念——这个概念几乎在10年前就已出现,并贯穿了SI整个历史。 德波的书中夹杂了大量的其他人的思想片断,尤其是黑格尔的,并且如果脱离其他情境主义 者的文本语境,这本书是极其晦涩含混的。但假使把它放进情境主义理论的整体背景中,则 可以发现它是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明晰而准确的分析。书中的主要思想是:资本主义业已超 越了它的生产阶段,通过饥饿对被剥削阶级的统治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在资本主义达到高 级阶段的国家里,统治权是通过工作和自由时间的商品化和异化来获得的。整个社会已经从 生产阶段发展到景观阶段,在这个阶段,生活的每个细节几乎都被异化成景观的形式:“所 有活生生的东西都仅仅成了表征。”

对于德波来说,我们的全部生活都在景观的统治之下。“景观不是图像的聚集,而是人们之 间由图像所中介的社会关系。”概念在很多方面只是青年马克思关于工人异化概念的重新阐 释,只不过是以一种对建立在消费而不是生产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新形式的批判。当现代技 术结束了人们同自然力的斗争,以主奴等级形式出现的社会异化便相继而来。大多数人 仍被少数人作为被动的客体而不是积极的主体而统治。自存在堕落为占有之后,景观社会进 一步把占有转变为仅只是外观。结果造成了文化上的贫因和经济上的富裕之间的鲜明对照: “谁会期望一个以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免于饥饿的世界?”[16]

1968年的“五月风暴”开始SI的第三个阶段,同时也是整个SI历史的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 次革命运动中,SI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也达到了它全部生命的最辉煌的顶点。高潮过后, 不可避免的是各种问题的凸显暴露,最终走向自身“体面”的解散。

战后的繁荣推进了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经济发展,然而失业和低工资仍普遍存在。社会充满 悲观绝 望的情绪,并且在西方思想界的煽动和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下更加群情激愤。值得注意的是 ,在一般的文献里大都引用思想领域中的萨特、加缪、马尔库塞、列斐弗尔和政治领域里的 托洛茨基、列宁、毛泽东、卡斯特罗、格瓦拉、胡志明等人作为精神领袖,并未提及SI及 其成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但实际上,“五月风暴”中学生贴出的许多著名的标语都出 自SI,如“让想像力夺权”(范内格姆)、“我们拒绝用一个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免于饥饿 的世界”(德波)等等,这些都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和精神标识。一场现代社会条件下反抗主 体异化的大革命一触即发。SI也积极地参与到革命的斗争中。因为他们在这里看到了无产阶 级革命的可能性,看到了建构反对主体异化的情境的可能性,并积极主张成立直接民主和自 治的工人委员会(Workers Council):“当下的斗争就是要消除雇佣劳动、商品生产和政府 。革命的目标就是要进入自觉意识的历史,制止所有分离和独立于个体存在的东西。无产阶 级革命已自发地在委员会中勾画出了自己的正确的形式……工人阶级现在知道了它的敌人和 自己行动的适当的方法。‘革命组织不得不认识到不能再用异化的形式来反对异化了’。既 然所有其他革命形式都导向自己目标的反面,那么工人委员会是惟一的解决方法。”[ 17]就这一点而言,SI在理论上和革命实践上都是积极的、建构性的。

革命的高潮过后,SI内部开始了长时间的争论,即重新确定1968年事件之后SI的发展方向。 尽管1968年事件,根据SI的自我判断,证明了他们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他们的实践手段尚 未成熟。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SI在冷静的深思中日益消沉下去。1972年,德波与人合作 出版了《真正的分裂》,正式宣布SI解散。这本小册子写到,不再有任何“国际”性的必要 了,因为“情境主义者无处不在,他们的目标无处不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5-4-23 04: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情境主义国际”评述

(接上)


三情境主义国际的历史评价

如上所述,情境主义在法国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事件。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于 资本主义世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尽管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到上个世纪中叶 在物质上还是取得了空前的增长,较资本主义早期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于商品生产 的剧增,消费主义盛行于世。其实,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弗尔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 提出要关注生产领域之外的由消费建构起来的“日常生活”领域。这种观念正是情境主义者 德波、范内格姆等人思考的逻辑起点(后来,作为列斐弗尔学生的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 一书中,对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态作过更详尽而深刻的剖析)。

由列斐弗尔开创的这一理论方向,集中在一点上,就是明确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由 生产方式优先的基础性结构向消费优先的基础性结构的转换。这可以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 会批判理论中后马克思倾向的最早发端之一。因为,传统马克思所关注的物质生产领域,在 这里已经被判定为社会生活本质中的次要方面。德波与范内格姆则将列斐弗尔的上述观念进 一步深化了。这种深化主要表现为商品社会被所谓“景观社会”取代的定位;生产方式、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经济政治生活一类概念,开始被景观、空间和日常生活等概念取代; 过去指向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阶级斗争,转换为将存在瞬间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的革 命”;扬弃异化和反对拜物教变成了艺术家的“漂移”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异轨”。这 种文化革命的本质就是所谓建构积极本真的生存情境。其实,情境主义也正是由此得名。

首先,在他们看来,马克思所描述的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性的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全部 市场王国的基础,而今天,社会越来越成为一种以消费优先的幻象建构起来的景象为基础的 生活。德波所提出的景观概念,显然是一个批判性的范式,它意味着社会图景是由少数人( 资本家、商人和广告制作者)制造出来,由大多数人观看的迷人的过程。这是景观概念的实 质。在扑天盖地而来的广告和幻境般的高档商店中,这种在不断惊诧和痴迷中的观看和 迷入恰恰是控制和臣服式的。其结果就是颠倒了的虚假欲望的发生和异化了的消费。并且, 由于“景观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干预主义”,它没有直接的强制性。反而,由被景观控制的人 倒是发疯似地追逐这种异化消费。其次,景观的社会形式是所谓“空间”。这里的空间不 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地理环境意义上的实物空间,而是特指一种社会景观的空间组织形 式,特别是城市环境。这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地理学”关系空间 。他们甚至认为,“空间就是一种独特的统治形式”(列斐弗尔后来出版过一部专门讨论这 一问题的巨著《空间的生产》)。

在消费社会里,商品消费成了人们生活的主题,也成为整个社会的日常伦理。德波提出的“ 景观”概念形象地再现出了消费社会里大宗商品堆积如山的恐怖景象。人们为这些景象所诱 骗、迷惑,这些景象具有华丽的外表并显出物质生活已达到无限丰裕程度,人们无法看透这 景象背后赤裸裸的抽象的资本逻辑的统治和精神世界的空虚。当人们满足于这些“实实在在 ”的专门用来消费的商品时,可悲的是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美好的想象中。如果“商品的 的确确是真实的幻想,景观就是它的一般性表现。”因而在消费社会里,人们的反抗意识和 革命精神统统被这虚假的幻想消解了(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描述的那样)。德 波清楚地看到“景观不是形象的聚积,而是以形象为中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仅如此 ,景观就是世界观,是物质化了、对象化了的世界观。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说在初期 ,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还有比较直观和清醒的认识,那么现在,由于景观的迷 惑和干扰,他们却对这种剥削本质“视而不见”,并且积极地发自内心地加以认同。这导致 的直接后果就是大众的革命潜能和阶级意识以及组织集体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的丧 失。

所以,今天的革命就不再是传统的政治斗争和反抗,而是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摧毁迷人的景观 ,以建构真实的生存情境。这也是范内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一书的主旨。由于在景观社 会中,原来那种以政治强制和经济手段为主的统治方式已经为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所取代, 景观创造了一种伪真实,通过文化设施和大众传播媒介构筑起一个弥漫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 伪世界(这可能是后来鲍德里亚那个“类象世界”的前身)。于是,革命就是要在日常生活 中摧毁景观,揭露景观的异化本质,使人的生活重新成为真实生存的瞬间(列斐弗尔的口号 :“使日常生活成为艺术”);证伪通过景观布展的虚假欲望,解放人本己的真实欲望, 建构全新的生活情境,以实现日常生活的革命。其革命的策略有“漂移”、“异轨”和“构 境”。漂移是指对物化城市生活特别是建筑空间布展的凝固性的否定;异轨则是利用意识形 态本身的物相颠倒地自我反叛(比如使用广告、建筑和漫画的反打)。他们甚至认为,马克思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就是著名的颠倒式的异轨策略。漂移和异轨的目的都为了揭露景观 社会中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贫乏和异化,以呈现人们自己更真实的本性。从正面的肯定 方面来看,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地建构一种全新的生活情境,即以“解放了的自由欲望”为基 础的个人生活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在这些革命性的策略中,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SI中 的情境主义者多为艺术家),艺术与诗意是这种文化革命的主要斗争手段。

可以说,SI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以一种不屈和拒绝的姿态面对一切,并积极地投身于对晦暗 的社会现实进行解蔽和改造的革命实践中。“情境主义者不是等待一个遥远的革命,而是彻 底改造当下的日常生活。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和变换社会的结构是同一件事情。通过自我解放 ,可以改变权力关系,从而改造社会。”[18]因此,他们试图建构情境以打破常规 ,以此使人们摆脱他们思考和行动的习惯性方式。这些拒绝的姿态被认为是创造性的表征。 “情境主义国际的任务是向大众澄清他们无意中所做的事情。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希望能 在革命进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19]他们坚持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和 有意识地参与到对生活每一时刻的重新建构的行动中来。他们自称为情境主义者,主要是因 为他们相信所有的个体都应该建构他们生活的情境,发挥他们的潜能,并获得他们自己的乐 趣。[20]实际上,SI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对战后在法国以及其他西方世界伴随消费主 义 而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现代化的统治形式的集中批判。这是SI面对与当年马克思所遭遇 的不同的新语境下——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异化阶段过渡到消费异化阶段——所能做出 的最大努力。

虽然SI作为一个激进团体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但它的遗产——对当代社会深刻的洞察、犀利 的批判和积极的革命探索——至今在西方社会中仍具有广泛的影响。尽管SI在革命实践上尚 未成熟或其革命手段本身就带有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色彩,但毕竟从SI那里,我们仍然能够看 到革命的希望。正如德波在宣告SI生命结束的“真正的分裂”中所言:“情境主义者无处不 在,他们的目标无处不在。”或许,这正是SI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注释

[1]德波(1934-1994),法国思想家,是情境主义国际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2]该书近期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译介出版。 

[3]范内格姆,法国思想家,是情境主义国际的主要成员,代表作《日常生活的 革命》。

[4]达达主义是一个西欧艺术和文学运动(1916-1923),希望通过废除传统文化和 美学形式来寻求发现真正的实在(reality)。

[5]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的文学和艺术运动,它试图利用奇异的隐喻和把主题不协 调并置来表现潜意识的活动。它主要诞生于早期的达达运动,但其侧重点不在消极的否定, 而是积极的表达。

[6]未来派是20世纪初的一个艺术运动,它总体上注重和强调动态主义(dynamism) 、速度(speed)、活力(energy)、机器的力量、生命力、变化和现代生活的永不停息。 

[7]“COBRA”实际上是哥本哈根(Copenhagen)、布鲁塞尔(Brussel)和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的缩写,也是“实验艺术家国际”出版的一本杂志的名称。

[8]20世纪50年代,一批以罗马尼亚诗人伊索(Isou)为首的年轻人,承续达达主义 “解构”(destruction)单词的思想,利用字母从事诗歌、绘画和电影等艺术创作的派别。 

[9]1952年,由于同伊索产生理论分歧,德波和少数几个LM的成员从LM中分离出 来成立了LI。在LI存在的5年中,他们通过实践方法对休闲研究。1957年同IMIB合并成立 了情境主义国际。

[10]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以 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 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 词又指这个学派。这一学派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于20世纪20年代开创的。而包 豪斯印象运动国际(IMIB)则是在机器时代为艺术家提供的栖居之所,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包 豪斯否定。 

[11][13][16]“BASIC BANALITIES:A Brief History of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http://art.ntu.ac.uk/mental/stor ie/bbsi.htm).

[12]Ken Knabb,Repor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s and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ist Tendency's Condit 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Action (http://www.bopsecrets.org SI/rep ort.htm),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14]Yet Another Introduction to the Situati onist International(http://www.notbored.org/yet.html).

[15]Ken Knabb,Definitions (http://www.bopsecrets.org/SI/1.definitions.htm),Situationist Interna tional Anthology.

[17]Ken Knabb,May 1968 Documents(http: //www.bopsecrets.org/SI/May68docs.htm),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 hology.

[18][19][20]Peter Marshall,Guy Debord and the Si tuationists(http://www.sfbayrevolution.org/library/debord.html).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6-4-14 19: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配合前几天的新书<景观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革命小将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06-4-14 19: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情境主义国际”评述

嘿嘿,我记得莱姆"色情国际"就是效仿的这个称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