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之后
,计划中的苏联电影始终处于“难产”
由于个人的收藏有限
,担心出言只会显得“无知 狭隘”
但仍抑制不了,一吐为快
,以表对这一电影大国的敬意
我把苏联电影按时间粗分为四个阶段
虽然藏品中每一部份都还不“饱满”
------无声电影时期
《带摄影机的人》是目前仅有的一部
“电影眼睛派” 维尔托夫的作品,
为我所偏爱的爱森斯坦出过的四部默片中
,《罢工》手法灵活 结构抑扬顿挫
严肃又不失诙谐;《十月》叙事严谨 主题鲜明
而同样具有影响力的普多夫金、杜甫仁科
,以及“实验工作室”的库里肖夫
“奇异演员养成所”的柯静采夫等人的收藏纪录为“零”
。。。。。。这一阶段的苏联电影充满创造性与活力
------有声电影的出现
很惭愧,《夏伯阳》之类的影片引进版出过
,不敢买 而CC版的爱森斯坦有声电影
不知为何至今还未“出炉”
------战后十年
个人收藏纪录也是“零”
,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紧紧围绕“主旋律” 其中不乏歌功颂德
“旗帜鲜明”的作品
------解冻之后
卡拉托卓夫的《雁南飞》丘赫莱依的《士兵之歌》等
比苏联先前所盛产的战争片多了几分反思
,而众所周知的塔尔可夫斯基
则是同期新生导演中的“宠儿”
虽然我个人对他《镜子》之后的创作有“异议”,
达涅利亚的《秋天的马拉松》康察洛夫斯基的《西波利亚叙事诗》
,水平一般 可能他们早期的作品会更好些
舒克申、胡齐耶夫、潘菲洛夫、舍皮奇柯等的作品
至今没在市面上见过,其实像舒克申、潘菲洛夫的电影
RUSCICO公司也出过的。。。。。。
除了俄罗斯,其他加盟国也有自己的电影
例如格鲁吉亚 当我看了《石榴的颜色》后
,即被帕拉让诺夫个性鲜明的风格所吸引
他80年代的作品仍保持了粗旷与柔情交织的格调
,隐喻象征的手法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格
阿布拉泽的《忏悔》也很有些“超现实主义”的味道
伊奥谢里阿尼的套装目前仅看了其中的《四月》、
《日常生活》,感觉有新颖之处但略显稚嫩
总之,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苏联电影
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似乎是又一个黄金期
麦丘/沪上黄埔
05/04/06
文字[face=隶书]文字[/fa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