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W·茂瑙(F·W·MURNAU)是默片时代最有艺术成就的电影大师,他完善了德国表现主义摄影流派的表现方式,他不仅在文学改编、叙事手法上对电影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探索,他还对摄影机从静止到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他为德国留下了许多至今仍是经典的巨作,但是,因为耗资巨大的《浮士德》在德国的挫败,他于1926远赴好莱坞加入了福克斯公司,作为外籍导演公司给了他极好的礼遇,他完全拥有自己的创作班子,它在好莱坞的首部作品《日出》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盛誉,正当他事业发生转机却不幸于1931年在美国纽约的高速公路遭遇车祸去世,终年42岁,留下最后的作品是《禁忌》。
此五碟套装包括《最后一笑》《吸血僵尸诺斯费拉图》《塔度夫(伪君子)》《禁忌》《浮士德》,其中还附加了一个关于茂瑙生平的记录片《茂瑙的道路The way to Murnau》记录片记录了从小喜欢幻想的他到长大成为大导演的心路历程。法国电影导演埃力克·卢马对茂瑙影片的评价是像名画一样经典和深刻。影片也谈到了当时旅居德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作品和理论对茂瑙的影响。一场大战时他应征入伍直到战争结束,战场上的经历对他以后影片起了重要作用,1919年他拍摄了首部作品《Blue Boy》灵感来自于18世纪英国肖像画家托马斯·根兹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同名油画。以古典名画用作他影片的人物造型成为他影片的特点之一,同样,许多场景氛围的营造都和绘画有关。为了表现阴影他发明了移动摄影的方法并且用光线让画面达到最佳效果。摄影机从三角架上的解放也是他的功劳,为另一大师马赛尔·卡尔内称道。这个关于茂瑙的记录片给了我们理解大师开启了一扇窗户。
《吸血僵尸诺斯费拉图Nosferatu》德国1922
片长:92分钟
演员:加斯塔·范沃格汉姆(Gustav von Wangenheim)、马科斯·斯莱克(Max Schreck)
推荐指数:IMDB: 8.1/10 (7,965票)
【简介】
布特是不来梅一家地产公司的职员,老板派他卡帕希恩山的古堡见诺斯费拉图伯爵交易一桩房屋买卖,临行前他将妻子托付给朋友马丁,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古堡附近的一家旅馆,当他们得知他要去古堡时都大惊失色,为了生意他还是去了。在古堡他受到了面目古怪的伯爵接待,伯爵晚上出现,早晨失踪让布特产生了怀疑,他决定探一究竟终于发现伯爵是个食人血的吸血鬼,他费劲周折逃离了古堡,而吸血鬼伯爵也已经启程去德国,他把自己的棺材装在了开往不来梅的船上,一路传播瘟疫到了港口船已经空无一人。伯爵住进了他定购的房子,恶魔的到来使得小城瘟疫肆虐,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死去,布特的妻子偶然看见破解之法,于是决定和诺斯费拉图一斗,爱伦设法引诱伯爵上钩,她拖延时间,直到雄鸡报晓,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伯爵在阳光下化成了青烟,小城得救了。影片根据B.斯托克1897年的长篇小说《德古拉(Dracula)》改编,因为版权原因,导演吸血鬼的名字改为诺斯费拉图,此片成为导演代表作。
【简评】
影片是以神秘主义的样式开始的,一本《布雷特死神的记录》的古书里记载着吸血鬼邪恶而恐惧的传说,低缓的音乐表现了这种忧患和可能的不幸。这部原名为《诺斯费拉图》的影片为后世是所有关于德拉库拉吸血鬼的影片提供了范本。
默片是依靠有限字幕和人物表情来描绘人物思想的,所以。为了让观众认同表情必然有些夸张。当年的机位相对是静止的,所以导演用了许多特写镜头来补充人物的表情。而当时已经出现的胶片上色技术让不同场景有着不同的颜色。
狼的特写镜头和马惊厥的镜头和酒馆里人听说他要去城堡的惊愕形成对应,而野外的蓝色调和影片的黄色调形成鲜明反差,制造着恐怖的气氛。
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的大师茂瑙善于利用镜头来烘托气氛,伯爵城堡里那只骷髅形象的座钟以及在墙上的投影都加重了恐怖的气氛。为了表现恐怖吸血鬼伯爵的造型过于惊悚有种滑稽的感觉。自动开启的门和面目狰狞的伯爵确实让观众不寒而栗,更为骇人的是那扇门洞就像一口巨大的棺材。伯爵运泥土在船上那老鼠让人毛骨悚然。以两次曝光造成伯爵幽灵的效果让瘟疫在船上更有了直观的恐惧感,吸血鬼伯爵从棺材里直挺挺的出现这些默片时代的恐怖效果并不比当下的高科技差。阴影是表现主义最大的表现方式对营造环境气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植物吞噬昆虫的镜头,蜘蛛爬动的镜头,珊瑚虫的画面有着一定的实验性,特别是布特进城堡前那段负片效果对表述他去往魔鬼之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影像探索上茂瑙无疑是前卫的。
波澜壮阔的筏子渡河,海边的十字架,许多人抬着棺材走在萧条的大街上,这些画面对叙事产生了决定作用,20年代以画面本身叙事的方法值得当代电影人学习,
影片诞生的年代正是德国一次大战战败,民不聊生的年代,吸血鬼诺斯费拉图正是影射了统治者的暴虐,同样船上成群结队的老鼠也更是贪婪的写照,片子始终笼罩在阴森的氛围里,但是最后依旧有着光明的结尾,诺斯费拉图被阳光化为青烟是导演对于未来的希望。
影片里扮演吸血鬼的马科斯·斯莱克无疑是电影史上最传神的吸血鬼形象,不过可能是导演割舍的问题,影片对原作细节的放弃使得有些情节不甚分明,比如为什么吸血鬼嗜血,为什么选择不来梅等等。不过作为默片它对影像和叙事的探索让它成为世界电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最后一笑Der Letzte Mann》1924
片长:97分钟
演员:埃米尔·强宁斯Emil Jannings、梅丽·戴尔沙夫特Maly Delschaft、马科斯·黑勒Max Hiller
推荐指数:IMDB: 7.9/10 (965票)
花絮:预告片和工作照
【简介】
影片改变自果戈理的小说《外套》,由德国另一电影流派“室内剧电影”大师卡尔·梅育改编,影片描写一个大旅馆里的司阍,虽然已经年老,可是依旧热爱他自觉体面的开门工作,而这在他居住的贫民区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可是,年老体弱的他渐渐有些力不从心,偶然开了小差却被老板发现,老板念旧没有开除他,他被降职去打扫厕所。为了保持自己在邻居和家人面前的尊严,他一直瞒着家人,为了面子甚至偷了司阍的衣服参加侄女的婚礼。好景不长,他的秘密还是被人发现,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自觉羞愧,直到一次偶发事件一个濒临死亡的富翁馈赠了他一大笔钱,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简评】
影片较通俗的译名叫《最卑贱的人》,这部电影任何和电影史有关的著作都会介绍。影片被电影史认为是第一次让摄影机放开了手脚舞蹈,摄影机从此不再是凝固的单镜头,影片一开始的升降镜头和推移镜头就让我们看到摄影技术的改变给电影摄影带来的视觉革命。移动摄影的运用让这部以单线叙事的电影不至于过于沉闷,同样主观镜头的出现并用来表现司阍的臆想而改变了过去镜头只为叙事的单一性。但是,“室内剧”叙事的直线性毕竟比较单调,这部影片是“室内剧”的颠峰也是终点。
影片出彩的是描绘这个卑微小人物幻想的场面,在幻想里他俨然成为了大力士一下子举起了一个硕大的箱子这和他真实境遇里的年迈成为对照,看了有着心酸和同情的感觉。这组以镜头推拉,旋转和晃动靠剪接组合的镜头无疑代表了当年摄影技术的最高点,固定机位的解放让观众更好贴近人物主观情绪。这些东西在当时是让人耳目一心的
在这部连字幕几乎绝迹的影片里演员完全以形体表现了人的尊严在遭受环境无情的摧残后的改变,从当司阍时的趾高气扬、自我感觉良好到被贬男厕侍应后佝偻的背影反映了个人遭受环境压力后的精神萎悴和德国等级制度给人带来的压抑和绝望。而旅馆高大的旋转门不仅是等级壁垒的写照,也是命运无常和反复的象征。
对比镜头的运用让我们更深了解这种心态的落差,司阍坐在厕所边吃饭的镜头和厨房出菜的丰盛成为对应。老人在被邻居发现后的恍惚和羞愧都是以眼神和形体表现的,不容易。而这些又和最后的角色转变起了呼应,足以证明导演技巧。
影片涉及了等级和尊严的问题,因为社会背景不一样,影片在德国和美国不同反映给电影人提出了民族性的问题,等级制度和务实主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极大差异。这个电影从现在的眼光看有些难以理解,但是正是在司阍成为厕所侍应那些三姑六婆的街论巷议中我们理解了当年德国人的心态和他们森严的等级制度带来的后果,特别是他的家人对于他的冷漠,真的有些难以理解。
在人情描写上,德国电影第一次真正意义将目光投向了下沉,特别是司阍和守夜人的友情让这部冷漠的电影有了一丝暖意。此片的社会意义在于对德国社会国民性媚上欺下进行了强烈抨击,特别上那些变形镜头传递给我们的讽刺意味。
片名:《浮士德Faust》1926
片长:115分钟
演员:埃力克·巴克里Eric Barclay 汉斯·布劳斯维特Hans Brausewetter 威廉·达特勒William Dieterle古斯塔·埃克曼Gösta Ekman
推荐指数:IMDB: 8.4/10 (658 票)
花絮:工作照和海报
题记:
死亡让所有人自由
【简介】
影片改变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浮士德和少女玛甘蕾的故事。天使和魔鬼打了一个赌,倘若他能俘获浮士德的灵魂上帝就奖世界让给他,魔鬼给城市带来了瘟疫,浮士德想找出解药却找不到,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魔鬼和浮士德订立契约,魔鬼以仆人身份出现,带着浮士德开始新的人生。条件是浮士德一旦感到了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魔鬼在浮士德看见了肉欲狂欢的世界,并设计让少女爱上了浮士德。而不由自主爱上浮士德的少女去求助马歇姨妈,他们相爱了。马歇姨妈却因为喝了魔鬼调制的酒变得神经兮兮。少女为了和浮士德幽会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而魔鬼挑唆少女哥哥瓦伦丁和浮士德争斗,瓦伦丁死于浮士德剑下。少女成了镇子的罪人,冬天,她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得不到救助在雪中悲惨地死去。她被人当成了杀人犯被判火刑,浮士德得知后赶回小镇,冲上火刑台,和少女一同赴死。感动了上帝也战胜了魔鬼。
【简评】
《浮士德》的开头是及其震撼的,在恢弘古诺歌剧的音乐里我们看见了升腾的地狱之火。同样天使指给恶魔看的人间,白发苍苍的浮士德的造型和光效都体现了导演对构图和摄影的追求,卡尔·霍傅曼以俯拍模型的镜头使得魔鬼巨大的身影覆盖了的半个银幕,不安的音乐和他的狰狞加深着瘟疫来临前的恐惧,这些以石膏制成不模型由于灯光渲染的精准使得本片成为表现主义摄影的典范。这部影片的机位已经十分灵活,仰拍的十字架让我们看见宗教的威严,可是巨大的魔鬼还是让拚命祈祷的神父丧命,此后他烧书的举动反映了对上帝置疑。
路口召唤魔鬼的镜头那光环的特效让我们看见了多次曝光的应用!而且影片以表现主义的视觉美学比如逆光和测光的大量使用让观众一下子看见重点,不由自主产生震撼。音乐和画面成为一体,制造着电闪雷鸣靡非斯特降临的恐怖。特别是魔鬼眼睛里的光让人充满着恐惧。20年代的电影就有了这样的感官刺激足以证明导演在营造上的高明。靡非斯特手中的沙漏在瞬间的出现、魔鬼的变形这些电影技巧在当年都是有着新意的。在浮士德变年轻的场景里充满特效非常有趣。而且竟然还有个裸体镜头。魔鬼带着浮士德飞舞的镜头拍得很有诗意。为了表现高度用了秃鹫的剪影,这种表现完善了电影看见的表现形式。而婚礼场面的盛大决不亚于任何的诗史大片。教堂里交叉蒙太奇的运用让我们看见信仰的力量和魔鬼的恐惧。这些利用布光造就的画面非常细腻地传达人物的环境和内心感受。
影片里比较轻松的是马歇姨妈的段落,音乐也呈现着喜剧色彩。并使得浮士德和少女会见充满爱情的诗情画意。这个段落有些艳俗的成分,为电影史学者萨杜尔诟语。
不过,影片选用了歌剧音乐使得音画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影片里少女在雪地里冻死的场景里有个幻觉镜头十分悲惨:少女幻想着摇动摇篮呵护小宝宝而事实上却是雪慢慢淹没了她,这个画面给人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火刑场景里浮士德的叠化镜头和少女的高调镜头都表明了导演摄影语言的丰富和为此的探求。
影片最后是充满救赎意义的,当上帝告诉魔鬼拯救世界的唯一力量来自“爱”银幕上出现了硕大的爱字,让观众看到了得救的可能
笔者认为无论电影技术已经如何发展,这部影片无疑是《浮士德》这个题材里最有震撼的一部。人物众多,场景华丽,在造型、音乐以及摄影上的探索绝对是电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是由于影片耗资在当时过于庞大,差点让德国电影工业一蹶不振,这也导致他最终选择了好莱坞,这是茂瑙在德国最后的戏,他的离开成为了德国电影的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