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的诱惑?
——评彼得·布鲁克导演的《摩诃婆罗多》
(节选)
赵志勇
一部艺术作品背后无疑隐藏着作者的某种主观态度。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布鲁克花诺大精力制作一次如此规模庞大的演出,此举究竟意欲何为呢?要搞清楚这一点,必须首先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布鲁克何以选择了《摩诃婆罗多》。
对此,布鲁克的合作者卡里埃尔提供了这样的解释:《摩诃婆罗多》英文名为MAHABHARATA,MAHA的意思是GREAT,而BHARATA是传说中一个家庭或氏族的名称。因此,MAHABHARATA的意思就是“关于BHARATA家族的伟大的故事”。[2](P.111)
和一切史诗中的传说人物一样,《摩诃婆罗多》中的BHARATA家族决不仅仅是指那个无法考证其在历史上是否真正存在过的家族。作为一个象征性形象,它已然成为某种宏大叙事的载体。正如我们今天说起阿克琉斯就会联想到勇敢,而说到奥德修斯就会想到智慧。他们都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某种象征符号。
布鲁克无疑是抓到了这一点。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摩诃婆罗多》剧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其存在,第一个是想象和幻想的层面;第二个则是“在人类经验及现实生活中有其根据和基础的层面”。[3](P.114)可见,布鲁克改编的《摩诃婆罗多》是一个内涵复杂深厚的舞台文本。它同时承载了作者的激情、想象以及对现实世界状况和人类生存经验的描述和思考。
《摩诃婆罗多》作为一部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的古代史诗,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布鲁克将它作为改编的依据,他的作品由此而必然具有了“在人类经验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根据和基础”。但布鲁克的目的并非以一个西方人的身份去阐释东方文化,他要透过这一民族史诗去把握人类生存的普遍命运和当下境遇。正如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所指出的那样,他说:“布鲁克相信,作为对一个处于分歧,正在走向自我毁灭边缘的社会的观照,这部‘关于世界的伟大诗篇’向我们提供了对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最为切近的神话学的反思。”[4](P.108)
布鲁克本人也曾这样说过:“《摩诃婆罗多》讲述的故事和今天我们自己的正在发生的故事一样黑暗、悲惨、恐怖。但传统却使我们在史诗的每一页,每一个字里行间都看到了一种遭遇如此险恶处境时的态度——那不是消极的,不是斯本格勒式的态度。在这里没有悲观的绝望,没有虚无主义,没有空洞的自我保护,这里有的是别的东西——当世界处于一种灾难性的处境中时,这种态度使人能够生活于世界之中,而且始终把人与那些能使他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斗争的东西紧密相联。”
|
|